徙木立信焕发新活力 干净干事创造新伟业——写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之际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2日   作者:    来源:包头党建    【字体: 】  

徙木立信焕发新活力 

干净干事创造新伟业

——写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之际



(一)
  收官之年,继往开来。
  今年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是关键的一步。筑牢作风基石,焕发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打赢收官战,更好启新程、开新局。
  在决胜“十四五”的重要节点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对于开展这次学习教育,日前中办印发的《通知》开宗明义。
  党的作风,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打铁必须自身硬,要登绝顶莫辞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中央八项规定出台,这是新时代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这一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改变中国。
  今天,以学习教育为契机,中央八项规定这张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又将擦出怎样的光芒,绽放大党风华,照亮大国伟业?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有力的证明。
  “党的十八大之前,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党是忧心忡忡的,我是忧心忡忡的。”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
  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实现重塑。
  “这些年,八项规定确实是推动了根本性的变化,风气为之一新,过去积重难返的现象大部分没有了。”
  致广大而尽精微。
  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切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体系……党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赢得了“两个历史主动”。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篇章,起笔看似寻常。但正是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有效解决了“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
  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管党治党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开展这次学习教育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引。

(二)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
  一颗苹果,照鉴党的优良作风,映照为民造福的初心。
  辽宁锦州,关于苹果的红色故事启人深思。今年春节前夕到辽宁,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起。
  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熟了,解放军战士行军路过,虽然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
  “毛主席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陕西延安南沟村,建起高标准山地苹果示范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苹果托起了乡亲们的致富梦。
  2022年10月,总书记来到这里,称赞“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甘肃天水麦积区,一渠洮河水解燃眉之急。花牛苹果长势好、品质优,进冷库、乘轻轨,借助海外仓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9月,总书记专程到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强调“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
  …………
  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从不能吃人民的苹果,到带领群众发展苹果产业,再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纪律作风一以贯之,价值追求一脉相承,责任使命与时俱进。
  革命战争年代,党用铁的纪律赢得了民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
  新征程上,只有继续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才能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专门提到“窑洞对”,寓意深远。
  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归根到底就是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把14亿多人民汇聚成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凝聚成“汪洋大海”般的前进伟力。
(三)
  党风是表现,党性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
  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
  党性修养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才能在关键时刻让党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所有党员,紧急集合!”今年1月,西藏定日地震牵动人心——
  “电力是灾区的‘生命线’,我们必须跑在前面。”
  “群众满意就是值得。作为共产党员、援藏医生,我们一定要做好灾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
  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抗震救灾最前线,做灾区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折射党性觉悟,彰显政治本色。如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紧锣密鼓,珠峰脚下,又闻欢笑声。
  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风问题,很多就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
  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解甲归田,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与名。家中三个儿女没有一个人靠他的关系上学找工作。“我是共产党员,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党怎么想?”
  “头顶三尺是法律,脚下支撑是品节。”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一庭原副庭长周春梅,用生命展现了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面对熟人为案件打招呼的非法请求,周春梅明确表示“这不可能,我不能这样做”。
  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当干部就要干事,就要创造业绩。但为公还是为私,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会有云壤之别。
  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喜欢“作秀”而不是“做事”,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归因在政绩观偏差,归根在党性不强。
  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以这次学习教育为契机,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进一步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才能守住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四)

  作风建设,要在引领,形成“头雁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进作风必须自上而下、以上率下。”

  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穿透力,关键就在于“从党中央抓起、从高级干部做起”。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网上展厅,一张总书记2012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时的晚餐菜单格外引人注目。
  4个热菜:红烧土鸡块、阜平烩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冬瓜丸子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
  朴素的家常便饭,严格的“四菜一汤”,特别交代不上酒水,以行动作号令、以身教作榜样。
  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总书记身体力行,深入基层一线,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足迹遍布曾经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凡事都是这样的,上行下效,上率下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恶、下必不为,上面松一寸、下面松一尺。”
  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不如在前面带动人。喊千句“给我上”,不如一句“跟我上”。
  2014年,河南兰考县。
  以具体问题倒查“四风”问题,县委常委对号认领、带头落实,率先确立10个立行立改事项,参照焦裕禄起草制定的“干部十不准”制定了“新十不准”;
  针对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实行拉单子逐人认领,建台账分期分批逐件落实,并向全县公示,整改一件销号一件;
  启动利民实事工程,各乡镇、县直委局解民之急,为群众解决打井配电、修路建桥、贴息贷款等实际问题;
  …………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兰考2017年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摘帽,近年来发力县域富民产业链群和共富工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管党治党的“牛鼻子”。
  有人感慨,以往上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没想到八项规定管住了。
  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再到刹住“车轮上的铺张”,八项规定之所以立竿见影,秘诀就在于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
  开展这次学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担起关键责任,贯彻中办《通知》要求,“带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组织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治理、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担当作为、服务群众”。

(五)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享乐奢靡歪风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新动向时刻防范,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决不允许死灰复燃!决不允许旧弊未除、新弊又生!”
  今年3月,在贵州、云南考察,讲到八项规定成效的同时,总书记清醒指出:“同时要看到,有一些地方发生了松动,有一些方面还存在盲区死角,一些不良风气出现了反弹回潮。”
  作风建设实践表明,歪风与清风拉锯较量,邪气与正气反复角力,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劲。
  月饼,一个生动的观察视角。
  2013年,中秋节前夕,用公款购买月饼的禁令发出。
  其后年年,一锤接着一锤敲,对公款送月饼等“四风”问题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月饼背后的“四风”问题也不断花样翻新,不记名“月饼券”、“月饼红包”、“月饼码”、快递月饼……
  2023年1月,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紧盯隐蔽隐性问题”,“隐藏在高档酒、‘天价茶’、‘天价烟’、高价月饼等背后的享乐奢靡问题,精准发现、严肃查处”。
  2023年9月,7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被公开通报。“大力纠治高价月饼、蟹卡蟹券、过度包装等问题背后的享乐奢靡现象,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成风成势。”
  反复抓,抓反复。
  202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月饼过度包装的问题得到遏制,500元以上的月饼礼盒已基本退出常规市场。
  作风建设的目标就是风化俗成。
  “为什么我们要抓景区会所、送节礼、送月饼、送贺年卡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为什么要抓办公用房、公车配备、出差餐饮等问题?就是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
  2022年7月,浙江衢州市推行“公务餐”一件事改革——
  公务人员开展公务活动,由凭公函吃桌餐改为个人进食堂自费扫码就餐,餐费直接在出差人员个人饭卡中扣除,全市范围内实现一码通用、一码支付。
  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公务接待食堂“扫码用餐”亦在探索施行:公务人员扫码自费吃食堂,不接待、不陪同,来了就办事,办完事就走。
  “公务餐”改革,既减轻接待负担,又从源头上防范虚假公函吃喝、超标准接待、违规报销等风险。
  “餐桌上的乱象”日渐消散,食堂“扫码用餐”渐成新风。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要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
(六)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正风肃纪反腐贯通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大胆干事创业。”
  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由风及腐、风腐交织正是不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共同点。
  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崔某某,蜕化变质的肇始,并非“大奸大恶”,恰是小事小节。
  沉迷打牌,不法商人就在牌局上制造“偶遇”;喜欢抽烟,“有心人”源源不断“上供”高档品;醉心度假,“贴心人”为其打造吃喝玩乐秘密据点……
  “对小事小节不太注意”“最后小事就变成大事”的忏悔,悔之晚矣,却可警示世人。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风腐交织,正是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
  在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之际,任何犹豫动摇、松懈手软或半途而废,都将犯颠覆性错误。
  必须坚决摒弃权宜之计、一时之举的思想,坚决克服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坚决防止转变风向、降调变调的错误期待。
  始终坚持永远吹冲锋号,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就是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
  从实际情况看,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后面,一般都有更严重的问题。很多被查处的领导干部一开始都是打擦边球,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最终演变为大问题。
  始终坚持零容忍纠治“四风”,念好“紧箍咒”,督促党员干部“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断培土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就是要坚决斩断由风及腐的链条。
  党的纪律和干事创业内在统一。
  严,不是要把大家管死,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干事,往往意味着解难破局。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