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新文化刊物 ——《西北民报》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17日   作者:包头党史    来源:包头党史    【字体: 】  


有一种信仰,叫“共产主义”

有一种使命,叫“民族复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建党100年·点亮包头红》

为您讲述

《中国共产党包头历史大事记》

《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新文化刊物——西北民报 》



本期内容

      1925年10月,冯玉祥在中共绥远工委负责人路作霖的帮助下,于包头市西阁外振业里创办西北边防督办公署机关报——《西北民报》。不久,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报社成立了中共西北民报支部。一张小小的四开报纸,成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宣传阵地,对包头革命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讲述人

包头市委党史研究室 崔汉苓




《西北民报》报社旧址


      历史风云激荡,思想魅力永恒。1925年初秋,冯玉祥把西北边防督办公署从张家口迁到包头。在中共绥远工委负责人路作霖的帮助下,建起了大革命时期西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新文化刊物——《西北民报》。


《西北民报》

      《西北民报》是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的机关报。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报社内部成立了中共西北民报支部。书记由报社社长蒋听松担任。当时报社内部,包括社长、主编在内的8名主要工作人员中,有7名是共产党员。后来,蒋听松调任国民联军总部副秘书长,中共北方区委派北大哲学系毕业生、中共党员贾午任报社社长,兼党支部负责人。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五原誓师返回包头后,《西北民报》改名为《中山日报》。


      《西北民报》1926 年 7 月 8 日,刊出马列主义书籍目录。


      进步思潮熠熠生辉。共产党员刘伯坚作为国民军联军政治工作的总负责人,直接领导西北民报支部工作。支部成员也进行了部分调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支部在包头地区发展了一批早期的共产党员。


      当时的民报支部除了报纸宣传工作外,还承担着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党组织的联络职能,比如:当时刘伯坚和李大钊的往来书信都是由西北民报支部派专人进行传送的。同时,支部还承担着部分组织安排的接待工作,在包头期间,先后承担了包括陈延年、陈乔年、刘志丹、彭雪枫等120多人的组织接待工作,这些人大多是去帮助国民军开展政治工作的。


《西北民报》192675日,刊出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胜利消息。

中共西北民报支部在包头期间,利用报纸作为媒介,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行文,以丰富的内容、进步的思想和公允的立论,积极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推动民主革命,成为当时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新文化刊物。

就是这样一张小小的四开报纸,成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宣传阵地。《西北民报》的《前锋》专栏就曾经公开列出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资本论》《马克思主义浅说》《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书籍的阅读目录。另外,像是《革命周刊》《劳动青年》《蒙古农民》等革命刊物也在报纸上进行了阅读推荐。

由于西北民报大力地宣传推广,使西北地区在主义丛生和百说竞逐的氛围中,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在内蒙古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